[ 索引号 ]
11500236008658229P/2024-00089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奉节县发展改革委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4-02-20
[ 发布日期 ]
2024-02-20
奉节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4年1月在奉节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奉节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奉节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紧扣县委“1239”工作思路,按照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的2023年度发展目标,扎实做好稳增长、扩需求、提信心、防风险,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县经济恢复向好、改革成效明显、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大局稳定,高质量发展保持良好态势,全年GDP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4%。

县人代会批准的25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13项(6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新增“四上”企业等12项指标没有达到预期(详见专栏一)。

年初计划实施326个重点项目,实质推进258个,完成投资123.4亿元、完成率68.4%,其中28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0.7亿元、完成率118%。从建设性质看,82个续建项目竣工投用56个;87个计划新建项目实际开工74个,开工率85.1%;89个重大前期工作项目取得实质进展,其中8个项目提前开工。从投资性质看,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35.6亿元,完成率82.8%;社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87.8亿元,完成率63.9%。

一年来,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凝心聚力抓需求升级,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全力扩大有效投资。67个亿级项目完成投资97.1亿元,占年度完成投资比重达78.7%。奉建高速完成总工程量58%,夔州长江大桥暨半岛隧道开工建设,红湾子码头一期工程获市发展改革委核准。杉树包二期等3个风电光伏项目完工投用,菜籽坝抽水蓄能电站实质开工,陕煤入渝储煤基地启动征迁。野茶水库、百岛湖水库等一批骨干水利项目有序推进,天赐湖水库取得环评批复。长江大保护PPP项目稳步推进,草堂湖岸线及消落区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建设,投资30亿元的朱衣河流域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EOD项目纳入国家环保项目库并启动融资。

二是着力促进消费回暖。房地产市场供销两端稳中有升,出让居住商业用地4宗208.1亩,新开发商品房41.6万平方米,成交商品房面积28.9万平方米、增长30.6%,建面成交均价7030元/平方米,增长2.5%。万达广场主体工程完成过半,夔门印象、滨河消费带持续升级,成功入选全市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城市建设试点名单。举办“爱尚奉节”“三峡凉都”土家风情旅游文化节等大型消费促进活动25场。深挖“奉节好味·十大名菜”文化故事,竹园盬子鸡、夔州一品锅获评重庆地标菜,诗城皇廷大酒店创成五星级旅游饭店。电商产业集聚发展,京东(奉节)数字经济产业园入驻企业23家,产值达5000万元;全县电商上行销售额达60亿元、增长10.6%。

三是着力提升招商引资质效。重点产业招商取得突破。引进汇源集团果蔬生鲜加工产业园,拟投资30亿元;新签约眼镜配件、销售、表面处理等项目46个,镜架配套生产链本土化率达100%;引入光伏组件全产业链项目12个,协议投资14.2亿元。全县新增亿元以上签约项目50个,合同投资额261.5亿元。新增开工项目221个,投资额149.2亿元、增长68.5%;在建项目132个,到位资金42.2亿元,增长74.4%;投产项目89个。园区就业人数达4459人,全县总部经济实现税收4.9亿元。

(二)凝心聚力抓供给增效,持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行动,加快生态工业园区“一园两组团一新区”建设。草堂组团标准厂房总规模达112.9万平方米(其中在建82万平方米);新招引企业152家、总数达325家,累计投产达91家(其中规上企业43家)。康乐组团加快创建市级静脉产业园,落地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环保建材重大招商项目。高铁生态城新兴产业集聚区启动甘溪沟小微企业园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厂房规模超6万平方米,吸纳就业5500余人。“2+2+N”特色产业集群取得新成效,眼镜企业投产达51家,年生产规模1.5亿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542家,总产值达10亿元;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达76.9万千瓦。

二是大力培育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建设高标准农田8万亩,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54.4万亩,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19.8万亩,实现产量41.05万吨。禾丰1000万只肉兔全产业链加快形成,年出栏400万只。生猪、肉牛、山羊、家禽出栏量分别增长0.4%、8.3%、2.7%、12.7%。新增脐橙标准化果园3万亩、总面积达20万亩。提质增效中药材0.64万亩、总规模达到17.3万亩。创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全县农业增加值增长5.1%。

三是大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成功举办“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首届半程马拉松赛、第二届全国群众登山赛等节会赛事活动9次。高规格承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第六次联席会议,开展“百万职工游巴蜀”等活动,四川赴奉游客增长210%。有序推动兴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白帝城·瞿塘峡入选国家文旅部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等3项改革入选国家级试点。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111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176万人次、购票游客19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0亿元,分别增长16.8%、40.4%、25.1%。

(三)凝心聚力抓重点改革,持续增强发展活力

一是持续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国企整合重组,着力构建“5+N”布局;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在全市率先推行国企“六统一”管理模式,实现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和国有企业采购集中监管。全面开展国有资产清理盘活专项行动,完成国有资产资源处置收益3.1亿元。扎实开展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兑现补助1833万元。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新增“三变改革”整镇推进试点10个、累计达18个;探索创新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清零率达100%。

二是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迭代更新稳企惠企政策71条,推动33424家市场主体申报享受惠企政策15.5亿元。在全市率先设立“民营企业家节”,已连续举办两届。走访收集民企融资贷款、用工用地、政策咨询等问题需求1200余条,办结率95%。创新设立奉节担保贷、农业产业发展贷、园区产业发展贷,全县风险补偿金规模达2.2亿元,累计为中小微企业放贷33.9亿元。加力实施市场主体培优做强行动,全年新发展市场主体12098户,总量达91475户;新增“四上”企业120家(其中工业企业12家),总量达766家。

三是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落实政务服务事项集中进驻负面清单制,职能部门进驻率达100%。大力推进一网通办,“渝快办”办件达10.5万件,“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9.6%,“零跑动”事项1051项。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完成企业开办、新生儿出生、涉企不动产登记等1.3万余件,系统“好差评”满意率超99.9%。建立“快帮快办”企业服务机制,组建“1+7+33+N”亲清奉节微信群,实现企业与政府部门一窗对话;畅通政企快速沟通渠道,召开“政企面对面·亲清恳谈会”12次,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32件。常态化开展“金融下乡”“行长听我说”等政银企融资对接活动,不断提升市场主体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度和获得感,普惠小微贷款余额64.17亿元、增长18.4%。

(四)凝心聚力抓城市更新改造,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是持续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加快推进高铁生态城路网建设。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35个,总建筑面积322万平方米。市民广场、体育场开工建设,儿童公园、科技馆投入运行;滨江大道、夔门广场完成提档升级,6公里滨江步道全线贯通;竹枝社区生态修复工程、朱衣河书香街及北翔街库岸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施工。建成投用“劳动者港湾”示范点15个,新增小微停车泊位2000个、充电桩303个。新建口袋公园28个,新增城市绿地10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37%。创新“城管+”联勤联动机制,开展“马路巡察”3475次,发现解决各类问题11870个,整治违法建(构)筑物349处7.7万平方米。

二是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新增动态监测对象206户729人,风险消除标注26户73人。统筹1.5亿元重点发展乡村产业,落实中央财政扶持资金1260万元,大坝村、三沱村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持续推进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全县脱贫人口外出务工6.4万人,落实跨区域转移就业交通补助4.6万人715.9万元。持续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竹园五龙、青龙发祥集中安置点后续扶持案例获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扎实推进乡村治理,新改造农村卫生厕所2870户,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98%。创成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40个、美丽宜居乡村19个。安坪镇成功创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

(五)开放创新协同发力,持续集聚发展新动能

一是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十项行动方案”“八项协作措施”,谋划搭建长江三峡“黄金三角”文旅协同发展大平台。开展成渝两地交流、学习290余次,签订合作协议180余项,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达成专科联盟合作;举办“奉上好品进成都”“第二届川渝气候经济发展大会”“2023中国川渝少年诗词大会”等各类推介活动40余场;开通奉节至成都物流专线3条;建立农业产业联盟机制,持续推动柑橘产业联盟,联合自贡、雅安深入开展山地特色农业交流合作。

二是大力推动开放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立县口岸物流服务中心。探索建立脐橙出口“一对一”保障和“快进快出”新模式,成功举办奉节脐橙空运出口首航仪式、奉节脐橙经西部陆海新通道出口首发仪式,奉节脐橙首次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远销新加坡、泰国等10余个RCEP 国家。完成眼镜首单出口报关2.9万美元,实现出口零的突破。落实沙坪坝区援助资金2976万元、辽宁省援助资金2800万元,举办奉节农产品产销对接沙坪坝、“橙香连鲁渝·消费助振兴”奉节柑橘进山东等专场推介活动,销售农副产品约3.5亿元。

三是持续深化科技创新。持续深化创新型县创建成果,新增科技型企业151家、总数达65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家、总数达30家。实施科技服务“百人团”计划,选派市、县级科技特派员148名服务企业、村(社区)。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7亿元、累计达8.3亿元。深入推进数字重庆“六大系统”建设,打造“奉节造价”等典型应用场景。谋划“一件事”应用场景9个,编制数据目录1297类,归集数据1167类,治理数据1137类。持续推进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引进网易(奉节)联合创新中心等项目6个,协议投资9.1亿元;大数据企业达44家,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

(六)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一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提前完成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30项问题和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管理平台17个问题整改。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1个,完成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490亩。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4.88万亩,完成国土绿化营造林22.2万亩。建立耕地安全利用技术示范片2500亩,高质量完成3个市级耕地安全利用技术集成试验,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6%以上。推广应用农药减量技术面积45万余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16万亩,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1.5%,实现化肥减量13.8吨。

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8天,PM2.5平均浓度20微克/立方米;“一江五河”断面水质连续7年稳定达Ⅱ类,2个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和8个“万人千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有序推进塑料污染防治,建设村级网点90个。投运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转运试点项目。建成投运环保能源发电厂、康乐厨余垃圾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850吨。升级改造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728个,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草堂镇欧营村长江沿线绿色嬗变获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专题报道,获市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三是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效能优先保障合理用能,强化能耗产出效益评价,“十四五”节能中期评估获得97分,达成进度要求。积极探索“双碳+林业”改革,探索启动林业碳汇开发,试点实施一期非国有林赎买项目4500亩、投资金额450万元。成功联合申报“奉节—巫山—巫溪”气候投融资试点。成功创建青龙镇、鹤峰乡市级生态文明示范乡镇,创成市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3个、市级生态文明示范乡镇10个。

(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百姓福祉保障有力

一是支持各类群体就业创业。全力推动人力资源盘活、企业用工保障、城乡居民就业,新扩建返乡入乡创业园9个,新认定就业帮扶车间92个,开发公益性岗位5684个,全县城镇新就业10727人、登记失业人员就业3895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439人,分别完成市级任务的102.5%、177%、229%。推动农村居民转移就业33.7万人,其中县内转移7.8万人,回流就业增长11.6%。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亿元,结存贷款余额约3亿元,扶持在创主体1768家。落实失业保险参保43893人,比上年末增加12.4%。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13元,增长4.4%。

二是不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普惠在园幼儿覆盖率达98.8%,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60.3%,综合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江初中新校区建成投用,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深入落实高中教育“强基”计划,特殊类型资格线上线率达35.2%,奉节中学被清华大学、陆军工程大学授牌“优质生源基地”。县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县中医院新园区搬迁投用;完成全县学校、监所、养老福利机构等聚集性场所结核病筛查4.3万人。落实低保保障16780户34065人,累计发放资金1.9亿元;特困供养5052人,累计发放资金5239万元;实施临时救助2133人次484.3万元,链接社会慈善资金13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800人次。12件市级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三是全面加强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奉节建设,破获电信网络违法犯罪案件152起,亡人交通事故起数下降25.7%,现行命案破案率连续17年达100%。一体推进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和常态化“治重化积”专项行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3万件,教育转化重点人员245名,信访总量下降10.8%。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常态化监管,食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深化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完成机构人员调整和工作机制完善。

(八)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

一是促进财政金融平稳运行。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落实新增项目决策评估程序,充分评估财政承受能力,严控政府债务风险。制定奉节县债务风险防范化解“1+1+15”工作方案,全年化解平台公司债务21.7亿元。推动高风险金融机构动态“清零”,有序化解企业集团单体风险,银行业不良贷款年度追偿1.37亿元,年度核销1.04亿元,小贷不良率、融资担保代偿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是全力做好保交楼工作。围绕“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目标,坚持“周调度、月督导”工作机制,加快“两久”项目处置;全力支持已售、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成功争取保交楼专项借款1.5亿元,实现交房销号3个、交付1894套,交付率100%。加大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力度,完成天佑712户购房户解押、网签、办证。

三是强化灾害防治。持续加强地质灾害预警。成功举办“生命至上·2023”重庆市长江三峡库区危岩地灾应急救援实战演习。有效应对地质灾害52起,紧急撤离94户233人,紧急避险临时转移群众3113人次,完成避险搬迁2306人,实现连续20年已知地质灾害点“零伤亡”。成功处置竹园镇九龙村危岩垮塌事故,得到应急部、市政府有关领导肯定性批示。落实地灾防治资金8983.2万元,实施地灾治理工程3处,石岗乡集镇地灾治理工程完成施工,李家大沟滑坡和藕塘排水治理工程有序推进。

在肯定一年以来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市场信心和活力仍然不足,市场主体质量不高、竞争力偏弱,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矛盾突出,稳定恢复的基础不够牢固,基层稳定运行和民生保障的压力较大,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稳妥可行的措施加以应对。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总体安排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也是“五大工程”“九项行动计划”纵深推进之年。深入分析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科学提出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宏观性形势判断

当前经济恢复仍处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过程中,来年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不少。一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二是债务约束限制支持经济发展能力;三是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低迷。但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从国际看,通胀压力缓解,国际贸易增速有望回升。从国内看,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推动战略腹地建设,中央持续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相继实施增发万亿元国债等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将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从全市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一大批利好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持续落地,将进一步激发新动能、焕发新活力。

(二)主要发展目标

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在沿用原有指标体系基础上优化调整,参照“885”指标体系和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具体设立40项主要发展指标,其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耕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等5项为约束性指标,政府履行公共职能必须完成;其余35项为预期性指标,体现导向性。具体情况详见专栏2。

关于约束性指标,主要包括生态环保、节能降碳、粮食安全、安全生产等方面,共5项。其中: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3天以上,2020年以来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50天以上,完成2024年预期目标有较好基础。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3%,体现全市对我县“十四五”期间能耗下降目标任务的评价考核要求。

——森林覆盖率64.05%,2022年以来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4.05%,应继续保持。

——耕地保有量81.3万亩,体现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3,优于2023年目标,体现平安奉节建设的要求。

关于预期性指标,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扩大内需、改革开放等方面,共35项,主要有: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主要考虑:综合研判外部环境和我县发展的支持条件,兼顾需要与可能、短期与长期,按照“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设置。全县“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7.5%,县十五届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GDP突破550亿元,2024年预期增速目标是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和县十五届党代会目标的现实需要。当前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全国全市经济呈现加快恢复态势,支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符合客观实际,在具体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主要考虑:随着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调整,我县持续加大招商引资,清洁能源等重大工业项目加快放量,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放量有基础,也体现了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侧结构的关键作用的要求。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主要考虑:随着今年来招商引资项目的逐步建成投产,眼镜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等主要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目标具有较好的基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主要考虑:国家层面将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围绕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我县消费供给质量不断提升,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实现消费增长目标具备现实条件。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以上。主要考虑:居民收入目标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企业经营效益逐步改善、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扩大、收入分配调节不断加力,实现2024年居民收入增长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三)重点项目初步安排

按照当前债务化解“防爆雷、控增量、减存量、调结构、降成本、促发展”要求,严格控制新增政府投资,鼓励吸纳社会投资。经反复论证、多方考量、全面统筹,初步安排2024年重点建设项目137个,年度计划投资152.1亿元,其中:续建项目77个,年度计划投资90.6亿元;新建项目60个,年度计划投资61.5亿元。推动重大项目前期148个。政府投资初步安排43.4亿元,主要方向是旧城改造、“平急两用”和民生实事项目,目前已落实到位资金24.4亿元,拟再争取中央、市级等资金19亿元。持续推动清洁能源、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眼镜制造等社会投资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08.7亿元。

三、2024年实现计划的重点工作

为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预期目标,2024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市委、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以赴抓产业、抓招商、抓项目、抓要素、抓服务,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奋力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展现奉节新作为。

(一)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侧结构的关键作用

一是打好项目建设提速工程攻坚战。紧盯国家重点投向,分行业、分领域、分专项策划一批跨区域、跨乡镇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用好用活前期工作平台,强化主管部门牵头责任,加快推进红湾子码头、晓阳水库、分水岭二期风电、朱衣社会福利院等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建设万巫南线、天赐湖水库、汾河150MW农光互补、职教中心扩建等一批投资带动性、产业关联性和民生兜底性强的重点项目,完工投用石岗公平复合光伏、西牛冲(大水田)水库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强房地产领域调度,加大“久供未建”“久建未完”项目处置力度,督促已供地项目加快开工、在建项目加快完工投用。

二是持续提升招商引资质效。不断完善“6+4+15+33”招商体系,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力争全年签约项目200个,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5个,招引链主企业2家。聚焦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精准招商,重点突破眼镜产业、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招商,招引眼镜企业50家,签约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项目30个。全力推动招大引强,着力引进一批5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项目和亿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全力推动项目落地,当年签约项目开工率不低于65%,到位资金40亿元以上。全面提高招商质效,力争近三年招商引资投产企业实现产值50亿元,纳税达3亿元,解决就业达1万人。

三是强化投资项目服务保障。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撬动作用,完善民间投资支持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产业、基础设施补短板和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积极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政策,抓住时间窗口深度策划一批项目,强化与市级平台公司合作对接,千方百计争取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等国家重点资金。强化政企、银企配合,加大国企融资力度。强化要素保障,加大对央企、市属国企涉奉投资项目贷款落户奉节的协调力度,分级分类保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提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以“降本增效,智能快捷”为目标,统筹解决用工、用电、用气、用水等核心要素。

(二)扎实推进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抓好消费扩容。扎实开展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加快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建设。持续开展十大特色菜品评选,加强巴渝特色名店、特色餐饮店和巴渝名菜、名小吃认定指导,升级打造夔门印象市级夜间经济示范区。持续开展“爱尚奉节”等节庆活动。持续举办“万吨渝货进山东”系列活动,力争奉节农特产品销往山东等地突破1亿元。接续推出汽车经销企业促销、家电企业“以旧换新”、家居惠民消费等系列消费支持政策,鼓励开展打折满减、换新补贴等方式,创新促销活动。力争实现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总产值分别增长12%、12%、7%、8%。

二是推动电商赋能。强化电商主体孵化培育,推动本土传统企业转型发展。加大电商人才培训力度,组织开展专题培训3000人次以上。扩容升级京东(奉节)数字经济产业园,推动本地电商上京东20家、开设自营5家,力争入驻企业总量达50家、解决就业200人。创新直播电商模式,举办6.18电商节,组织抖音、快手直播带货活动500场,力争全年电商销售实现100亿元。

三是推动旅游升级发展。全力创建兴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自然保护地调整,努力破解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制约。加快夔州博物馆二期、诗词大会会址等项目建设,推动柑橘博览园开门迎客。高标准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奉节段),有序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等试点示范。优化高铁站、旅游码头交通接驳,培育品牌餐饮店20家,新增连锁酒店4家,提升文旅服务品质。深度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高质量举办文旅节会,全力争创国家级、市级文旅品牌,提升“三峡之巅·诗橙奉节”核心旅游品牌影响力。力争全年接待游客3800万人次,过夜游客、购票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4%、16%、20%以上。

(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一是持续推动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企业培育,新增制造业企业150家、规上工业企业15家。持续完善生态工业体系,加速眼镜电镀、中高端镜架落地投产,推动陕煤入渝储煤基地、汇源集团果蔬生鲜加工产业园、船舶修造厂开工建设,加快菜籽坝抽水蓄能电站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工业投资26亿元。不断拓展“一园两组团一新区”产业空间,建成标准厂房50万方,有序推进高铁生态城新兴产业集聚区和康乐静脉产业园规划落地。实施返乡创业园2.0版,推动竹园、公平、吐祥等返乡创业园规模发展。

二是持续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建设“1+10+20”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和“1+5+N”生态畜牧示范基地,建设粮食生产万亩片2个、千亩片5个、百亩片30个,实施脐橙果园标准化改造2万亩,新建油茶基地2万亩,建设中药材标准化基地5000亩,持续完善智能养蚕基地设施,加快推进1000万只肉兔全产业链建设。持续完善食品及农产品原料控制、加工包装、物流销售等完整产业链,引入加工项目3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增长15%。实施“三品一标”提升工程,新增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10个。

三是持续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推进西部金融聚集区建设,引聚现代金融业,金融业增加值、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8%、12%以上。用好“政银担”合作模式,推动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担保增信措施增长20%以上,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15%以上。培育扶持企业资本市场化转型,完成推荐入库10家、OTC挂牌5家,完成股改4家。全面推进科技研发服务、电子商务等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持续推动渝陕鄂交界地区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建成生态工业园区、万运奉节客运站仓储物流中心,加快推动高铁生态城智慧物流基地落地建设,升级电商物流综合服务站点217个。

(四)全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样板

一是深入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全面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批,完成城市拓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启动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和专项规划编制。加快推进高铁生态城道路、管网管廊及场坪建设,升级改造西部新区城市道路6条,提速夔州长江大桥暨半岛隧道建设,加快甘溪沟隧道前期工作。新启动老旧小区改造77个196万平方米。加快体育场、游泳馆、市民广场、气象主题公园等项目建设,新增城市绿地10万平方米、小微停车泊位2000个,新改建城市公厕4座。持续推进“三无小区”治理,业主自治和物业管理覆盖人口70%以上。

二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扎实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抓好资金项目管理,落实60%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创建市级美丽宜居乡村51个、美丽庭院400个。全力推进“6+8+N”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建设,重点打造鹤峰乡、平安乡和安坪镇试点示范。加快出台《奉节县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方案》,完成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扎实开展兴隆镇“强镇带村”市级试点,加强政策、资金整合力度,有序推动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和重点项目实施。

(五)全力推进以数字重庆为引领的重点改革,不断集聚发展新动能

一是提速推进数字重庆建设。围绕“1361”整体框架布局持续发力,全方位提升城市发展能力、服务能力、治理能力。全面推进核心业务梳理,深化“一件事”场景谋划。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拓展数字教育、数字健康、智慧社区等民生领域应用场景。加快构建政银协同的数字化金融服务格局。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立县级数据仓、部门数据仓和专题数据库,迭代开发集成特色应用场景,推进数据归集治理和共享交换。

二是有序推进园区开发区改革。深入打好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战,加快完成生态工业园区、夔州旅游文化新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化整合,加速推动园区运营公司向产业投资、资本运营公司转型发展。精准定位园区主导产业方向,加快推动产业特色集聚,提升园区发展质效,园区招引项目80个,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税收收入增长15%,解决用工7000人。深入推进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分别增长5%以上,园区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比例达到50%以上。

三是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推动国企功能、优势、体制机制重塑,全面推动国企改革50项任务落地见效,压减5户四级企业,县属国企重点风险基本处置完毕,70%的县属亏损国企实现减亏,10%以上的县属亏损国企实现扭亏为盈。深化推进国企战略性重组,增强核心竞争力,县属国企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增长10%以上。严格实行“项目制”市场化经营,有力提升国企监管效能,激发企业活力。深度清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和县属国企可变现资产,积极探索多模式盘活存量资产的路径,推动闲置存量资产多样化盘活。

(六)全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经营主体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一是着力完善民营经济政策体系。认真落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系统谋划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县经济75%以上。迭代升级现有惠企政策,积极推动降成本工作,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12亿元以上。围绕“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供应链”强化服务,切实解决民营企业产业发展、融资、用工、供销等实际需求。深化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持续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新增“四上”企业、限上个体户150户。

二是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以为企业发展创造一流条件、提供一流服务、打造一流环境,保障广大企业家在奉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为宗旨,以聚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县为目标,以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为抓手,以《奉节县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县三年行动方案》为工作任务,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最终目的,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不断凝聚实现“兴业兴城、强县富民”的磅礴力量。

三是着力落实常态化“三服务”质效。建立健全县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优化“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实施“服务企业专员”制度。持续深化“快帮快办”服务机制,聚合各类专业化公共服务资源,为广大中小企业开展全方位服务。持续开展干部精准联系帮促市场主体行动,按月制定重点任务清单,打表序时推进。动态梳理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反映问题和意见建议,建立工作台账,实施清单管理,制度化推动问题解决。

(七)全力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提升创新发展水平

一是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迭代升级“四张清单”,加快推动重点项目落实落地;全力推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平台建设,加强与“双核”区域全方位对接,及时补齐弱项短板;持续办好“奉上好品进成都”等重大推介活动,做亮成渝“六绝十城”文旅联盟,推动产业链条“差异互补”、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区域品牌“共创共用”。

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新增科技型企业10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加强对技术市场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完成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2000万元以上。持续推进大数据产业园建设,聚焦数据标注、数据处理、短视频制作、电商直播等领域,加大产业链上下游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育大数据企业10家,从业人员达到1500人。聚焦智能制造,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中小企业触网上云用数赋智,切实提升企业软实力。

三是深化对外开放区域协作。积极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国等市场研究,依托本地特色农产品、工业品和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对接中新互联互通合作平台,联动沿线行业协会、商会组织,促进人文国际交流、经贸合作交流。组织参加进博会、西洽会、智博会等境内外国际性贸易投资活动,拓宽进出口渠道。扎实推进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和三峡集团定点帮扶,加强领导互访、市场互通、项目互推、活动互动,携手推动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

(八)全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奉节

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攻坚,有序推进生态环保督察、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53天,PM2.5控制在28微克/立方米以内。严格落实河长制,持续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强化农村污水处理厂建设管护,长江干流奉节段水质持续稳定达到II类,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95%以上、98%以上。

二是持续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治理,深入落实《重庆市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3.95万亩,完成“双重”项目5万亩。完成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验收600亩、占补平衡补充耕地500亩,实施矿山生态修复405亩。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全面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实现古树名木数字化管理。扎实开展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治理攻坚战,实施地灾治理项目15个。

三是有序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等领域碳达峰行动计划重点任务落实,强化节能监测预警和调度管理。持续强化“三线一单”成果运用,严格执行规划环评制度,全面实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从源头管控好建设项目准入。大力推动国家清洁能源试点,持续提高清洁能源占比。全力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构建“奉节-巫山-巫溪”协同工作机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有效降低公共机构人均能耗。

(九)全力推动共同富裕,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一是全力稳就业促增收。提档升级就业帮扶车间,推广“奉节智慧就业”“零工市场”等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就业培训300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000个以上,实现城镇新就业10000人,重点群体帮扶就业率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脱贫人口转移就业不低于6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33万人左右。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亿元以上。持续完善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政策措施,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促进技能人才、科研人员等重点人群收入合理增长,力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以上。

二是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全面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进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深化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动态监测救助帮扶机制,加大残疾人、特困人员等重点群体关爱保障力度,建立多层次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制度,及时调整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保障标准。

三是积极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新增城区学位2000个,确保学前教育普惠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保持在90%、100%、98.5%。推动职教中心扩建升院。深入实施健康中国重庆奉节行动,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积极创建三级中医医院、二级甲等疾控中心,有序推进兴隆镇、竹园镇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普惠托育,依托县妇幼保健院建设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力争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3.5个,普惠托位占比达55%。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和兜底性养老服务。大力推进广电国家级“双试点”工作,积极实施文化惠民活动,提升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功能。精心办好群众性体育赛事,抓好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健身点、健身步道等项目建设。

(十)全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奉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一是全力防范化解财政、金融、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千方百计挖潜增收,力争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5亿元以上。完善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加强常态化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持续优化政府债务结构。加强房地产领域制度供给和政策供给,更大力度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探索现房销售试点。持续做好“保交楼”工作,确保整体交付进度达到98%。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下降至0.7%。

二是全力保障粮食能源安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守牢81.3万亩耕地红线,加快2.5万吨粮食储备库建设。建立川渝“奉巫巫城·内”片区粮食流通协调监管机制,全面提升川渝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统筹推进能源保供新举措,全面提升风光电、抽水蓄能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实现能源安全保供和清洁转型双提升、双平稳,全面推进全县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全力推进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强化道路运输、建设施工、危险化学品、工贸、燃气、文化旅游等行业领域安全管理,各类生产安全亡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下降3%,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持续抓好极端灾害天气应对,做好森林火灾、山洪、城市内涝等灾害防控处置工作。持续抓好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大力推进应急管理数字化改革,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常态化开展演练培训,大力提升突发事件防范处置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