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五料化”利用 秸秆“变废为宝”
--奉节走出农业绿色增收新路径
秋收之后的奉节乡村,田间地头不再见浓烟四起,取而代之的,是一捆捆被打包转运的秸秆,它们有的被加工成饲料,有的腐熟还田为肥,有的则压块成燃料,真正实现了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的华丽转身。该县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撑、市场运作”推动秸秆多元化、高值化利用,目前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93.4%,年资源化利用秸秆超过30万吨,带动农民增收超过2000万元。
“五料化”利用,秸秆不再是“一把火”的事儿
奉节是农业大县,每年产生秸秆约37.27万吨,以往处理秸秆大多是在田间一烧了之,不仅污染环境,也存在安全隐患。如今,通过“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五料化”路径,秸秆真正“用了起来”。养殖企业将玉米、水稻等秸秆经青储、氨化处理后变成了牲畜喜爱的“营养餐”;种植企业将农作物秸秆经堆沤腐熟成优质有机肥,给土壤增添“营养剂”。
广泛宣传+政策激励,农民从“嫌麻烦”到“主动用”
通过多种形势的广泛宣传和进村入户的田间指导等形式,向农民宣传秸秆利用的好处和价值,让广大农民逐渐意识到秸秆不是废弃物,而是可以再利用的“优质资源”;同时通过政策引领和项目推动,极大的提高了市场主体收储和加工的积极性,培育了一批专业从事秸秆收、储、运、销、用的农业服务组织。以前收完庄稼秸秆不知咋处理到现在有人上门收,还能卖钱,有效降低了种养殖成本,带动农户每亩增收200元左右。
“小秸秆”串起绿色大产业
秸秆的循环利用,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更拓展了农业增值新空间。
在部分脐橙种植基地,果农修剪下来的枝条被集中回收,经加工制成生物质颗粒燃料,用于发电和供热,实现了“果园—燃料—能源”的低碳循环。秸秆粉碎还田、覆盖保墒等技术也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了化肥使用。
目前,奉节正探索构建更加完善的秸秆收储运体系,推动形成可持续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让“无废农业”和“循环农业”的理念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让小小秸秆串起环境治理、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的“绿色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