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时,青龙镇旭日电厂旧址的冷却塔不再沉默——曾经轰鸣的发电机组早已退场,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创客敲击键盘的清脆声响,车间里蚕桑深加工设备的调试轻鸣,还有村民们走进园区上班时的欢声笑语。这片承载着省属国企辉煌记忆的土地,如今以“青龙镇返乡创业园”的新身份,成为乡村振兴的 “动力引擎”,用“涅槃重生”的故事,书写着基层发展的崭新篇章。
闲置资产遇困四十亩老厂房的“时光停滞”
“以前路过这儿,只能看见破窗户、断钢架,风一吹怪吓人的。” 家住青龙镇柑坪社区的村民李政权,至今记得2021年前废弃电厂的模样。彼时,这座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省属电厂,因企业改制、设备老化等问题闲置多年,近40亩的厂区里,斑驳砖墙爬满藤蔓,破损玻璃挡不住风雨,曾经为周边输送电力的机组,锈迹斑斑地蜷缩在厂房角落,成了当地人口中“可惜又无奈的老地方”。“国有资产不能就这么‘睡’着!”该镇主要负责人回忆,当时镇党委班子多次实地调研,看着闲置的土地和厂房,既心疼又着急。一方面,周边村民盼着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却苦于没有产业支撑;另一方面,镇域经济发展需要新动能,可优质资源却处于 “沉睡” 状态。如何唤醒这片土地的活力,成为眼前的一道难题。
转机始于政策的“东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该镇指明了方向。县委、县政府同步推进“三攻坚一盘活”战略,将“盘活闲置国有资产”列为重点任务。“这不是简单的‘修旧厂房’,而是要让闲置资源变成乡村振兴的‘金饭碗’。” 青龙镇主要负责人说,一场围绕废弃电厂的“唤醒行动” 就此展开。
政企协同破局从“杂草厂区”到“创业高地”
“要盘活电厂,先得打破‘各自为战’的僵局。” 青龙镇首先以“强村公司”为抓手,整合全镇11个村(社区)的分散资源、资金和力量,组建专项工作组,形成 “统一规划、统一推进、统一服务” 的工作格局。工作组的第一步,是给废弃电厂“做体检”。专业团队进场评估厂房结构安全性,设计改造方案,既要保留工业时代的冷却塔、钢架等历史肌理,又要加装消防、水电、通风等现代化设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与此同时,该镇主动对接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县国资委等部门,打通 “绿色通道”,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国有资产过户、土地性质调整等手续,解决了企业入驻的 “后顾之忧”。
“改造时,我们特意留了一片‘记忆墙’,用老照片展示电厂的过去。” 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上半年,昔日杂草丛生的厂区焕然一新,1620平方米的标准化车间拔地而起,产品展示区、电商直播间、员工休息室一应俱全,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同步完成。看着崭新的园区,周边村民纷纷感叹:“老电厂真的‘活’过来了!”
园区建好后,“引企业”成为关键。该镇招商团队把目光投向了蚕桑产业。当地有多年蚕桑种植历史,却一直没有深加工企业,村民只能卖原料,利润微薄。团队先后5次奔赴浙江,带着园区规划图、蚕桑资源报告和政策清单,叩开了上市公司浙江钱皇股份的大门。“他们的诚意打动了我们。” 钱皇股份董事长回忆,招商团队不仅承诺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一站式代办,还帮企业对接本地蚕农,搭建原材料供应链。2022年7月,钱皇股份正式签约入驻,成为青龙镇返乡创业园的首个“亿元级”项目。
产业带动兴农从“亩产效益”到“就业增收”
钱皇股份入驻后,该镇迅速布局蚕桑深加工全产业链,从蚕茧收购、缫丝加工,到蚕丝被、丝绸服饰研发设计,再到电商直播销售、文旅体验,实现“从一根丝到一床被” 的价值提升。2025年,钱皇股份青龙项目实现产值8000万元,平均每平方米土地贡献近5万元产值,成为全县“盘活闲置资产、提升土地效率”的标杆,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家门口增收”。
“现在在家门口卖蚕茧,能比以前多赚三成!”蚕农刘洋礼算起了“增收账”,以前他的蚕茧每斤只能赚15元,如今钱皇股份上门收购,每斤价格提高到20元,一年养蚕能多赚近万元。不仅如此,她还在园区找到了工作,既能照顾家里,又能两头增收。
截至目前,返乡创业园已带动周边20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脱贫户32人,人均月收入超2800元。同时,园区还培育本地蚕桑种植合作社20余家,推动该镇蚕桑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亿元,让“小蚕桑” 变成了“大产业”。
乡村振兴再出发旧貌换新颜 未来更可期
从废弃电厂到亿元创业园,青龙镇的蜕变,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也是“政企协同、资源盘活、产业兴农” 发展路径的成功探索。如今,一走进青龙镇返乡创业园,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满是活力的生产车间,更令人瞩目的是高效运转的自动化智能生产线, 机械臂精准作业、传送带连贯输送,在智能系统的调度下,生产流程行云流水,这座园区正稳步从传统 “生产基地” 向多功能 “产业综合体” 加速转型。
“接下来,我们将计划引进更多蚕桑上下游企业,打造‘青龙蚕丝’区域品牌,让更多村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该镇主要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盘活闲置资源”为抓手,探索“产业 + 创业 + 就业”融合发展新模式,让返乡创业园成为乡村振兴的 “持久动力源”。
夕阳西下,冷却塔的剪影与园区的灯光交相辉映。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如今正以蓬勃的活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它用事实证明,只要找准方向、精准发力,“沉睡的资产”就能变成 “发展的资本”,“偏远的乡镇”也能崛起“亿元级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