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今天咱们聊聊民法典里和咱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条款……”夜幕降临,岩湾乡五星村的院坝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院坝会正在进行。易春梅代表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带着乡音的朴实语言,结合农村常见的婚姻家庭、土地承包、邻里纠纷、遗产继承等真实案例,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的生活故事,让乡亲们在拉家常的氛围中,轻松学到了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
这种“接地气”的普法方式,有效破解了农村普法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只有让法律变得可知、可感、可用,才能真正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毛代表,村里留守老人多,能不能多组织一些关爱活动?”“天气炎热,垃圾桶气味大,在炎热季节能否适当增加清收频次?”
利用会后时间,毛明平主动倾听大家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对乡村发展的意见建议。对于乡亲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每一条建议,毛明平都认真记录在他的“民情日记本”上。他坚持“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的原则,对于能当场解释的,立即耐心解答;对于需要协调解决的,会后及时整理归纳,通过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形式,按程序提交给乡人大主席团或相关职能部门,并持续跟踪办理进度,及时向群众反馈结果。通过这种方式,一批群众关心的关爱老人活动、水利设施维修、环境整治等实际问题得到了有效推动和解决。
乡人大主席余致海表示,充分利用院坝会这一载体,将代表履职融入日常、做在经常,有效拓展了代表联系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如今岩湾乡越来越多的代表走下会场、走进院坝,听民意、普法律、集建议、促发展,小小的院坝会正汇聚起强大的民主能量,为建设和美宜居新岩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