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应急管理  > 应对信息
[ 索引号 ]
115002367365637542/2022-00031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应急管理
[ 体裁分类 ]
预测预警
[ 发布机构 ]
奉节县应急局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2-04-29
[ 发布日期 ]
2022-04-29
关于印发2022年汛期奉节县自然灾害趋势分析的通知

    

2022年汛期奉节县自然灾害趋势分析

一、2022年汛期气候、水文趋势预测

(一)气候趋势。

今年我县汛期气候总趋势: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暴雨洪涝、高温均略重于常年和去年,气象干旱与常年持平;灾害性天气偏重,主要灾害为风雹雷电、高温热浪、低温阴雨;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突出。

汛期(5-9月)我县平均气温总体较常年和去年同期偏高约0.3℃;平均降水量总体较常年同期偏多1成,较去年同期偏少2成。主汛期(6-8月)平均气温总体较常年同期偏高0.4℃,较去年同期偏高0.7℃;平均降水量总体较常年同期偏多1成,较去年同期偏少1成。

表1  2022年汛期气温、降水预测一览

时段

平均

气温

(℃)

同比

降水量

(mm)

同比

较常年

较2021年

较常年

较2021年

汛期

(5-9月)

22~26.8

偏高

0.2~0.7℃

偏高

0.2~0.6℃

7351060

偏多1~2成

偏少1~3成

主汛期

(6-8月)

23.5~28.5

偏高

0.2~0.7℃

偏高

0.3~1℃

340~670

偏多1~2成

偏少1~2成

(二)水文趋势。

2022年汛期,长江上游流域降水量正常偏多,主要控制站洪水总趋势为正常年景。四川省内降雨偏多,预计我县长江过境洪水风险高。我县境内大部分中小河流将出现小洪水,部分河流可能出现中洪水。

    二、汛期主要灾害趋势预测

(一)气象灾害。2022年我县灾害性天气偏重、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突出。区域性暴雨:汛期有5-8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较常年(5次)偏多,较去年(5次)偏多。主要多雨时段在5月下旬、6月中下旬、7月上旬、8月下旬和9月上旬,我县为暴雨洪涝偏重发生区域,不排除发生极端暴雨灾害的可能,暴雨诱发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高。风雹雷电:预计5月下旬、6月中下旬、7月上旬、8月下旬和9月上旬有大风、冰雹、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我县北部及南部乡镇为大风、雷电等灾害偏重发生区域。高温热浪:我县极端最高气温大部地区为3940℃,沿江河谷地带可达42℃左右,最高气温超过35℃的阶段性高温天数大部地区为1230天,接近常年(22.3天)和去年(23.0天),其中低海拔地区2530天,中高海拔地区1225天;7月中旬后期至8月中旬我县大部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的持续57天的高温热浪天气。低温阴雨:5月下旬和9月下旬,大部地区可能发生连阴雨天气。

(二)洪旱灾害。2022年我县洪旱并存、洪重于旱、轻度旱象,洪旱灾害防御形势较为严峻。中小河流流域山洪:主汛期(6-8月)长江降水偏多,中小河流流域洪涝风险较高。伏秋旱:7月下旬开始,中低海拔地区及沿江河谷乡镇有2030天轻度气象干旱。

2  2022年汛期洪旱灾害防范重点

类型

重点防范期

防御重点区域

洪水

5-7

偏北乡镇

梅溪河

干旱

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

沿江河谷

冯坪、草堂、鹤峰、永乐等

山洪

暴雨时防范山洪灾害重点区域和风险点。

(三)地质灾害。预计2022年汛期,全县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总体较常年偏高,较去年偏低。北部区域为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地区,5-9月均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3  2022年汛期地质灾害防范重点

灾害类型

重点防范区域

地质灾害

长江三峡库区(奉节段)

梅溪河、大溪河等河流沿线

奉节青莲-竹园-大树-康乐;永乐-安坪

新建公路沿线

农村切坡建房区域

(四)森林草原火灾。预计2022年汛期,全县森林草原防火形势重于去年。五一劳动节假期入林游客增多,人为引发森林火灾风险增大。7-9月是森林草原火灾易发时段,全县将会出现22-42天的四级(高度危险)以上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其中五级(极度危险)持续时间可达10-15天。“中元节”祭祀用火和秋收农事用火增多,学生放假、市民进山避暑,入林康养游客增多,气候条件与农事、祭祀、旅游和生产作业等人为用火因素的叠加,引发森林草原火灾风险的可能性极高。

4  2022年汛期森林草原火灾防范重点

防范区域

火灾诱因

全县山林地区

人为活动多,农事、祭祀、旅游等用火行为引发森林草原火灾的风险极高。

河谷地区

云层薄、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温高于其他区域,人为活动频繁的林区发生森林火灾的风险较高。

森林资源丰富的

林区、林缘

林下可燃物载量大,农事用火较多,引发森林火灾的可能性较大。

(五)次生衍生灾害。交通。汛期强降雨、大雾、大风等恶劣天气及洪峰过境、水位陡涨陡落等影响水上交通、港口营运安全;降雨诱发的泥石流、公路水毁、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造成公路中断、交通受阻,给行车安全带来风险。建设施工。泥石流、山体滑坡、坍塌等对工程建设领域影响大,暴雨及山体滑坡易造成桥梁、隧道渗水、漏泥沙等危害,影响结构安全;高温酷暑、大风、暴雨等易引发作业人员中暑、高空坠落、广告牌倒塌等安全事故;极端强对流天气和洪涝对部分项目驻地房屋造成不利影响。城市管理。汛期风险主要包括“十防”重点工作和洪涝灾害五类风险(表5)。文化旅游。强降雨、大雾、大风等天气和洪峰过境给漂流、游览观光等水上旅游项目以及高风险游乐项目带来较大风险。此外,洪水、地质灾害、暴雨等易影响景区安全和旅游交通安全。

5  2022年汛期城市管理防范重点

分类

具体内容

十防”

重点工作

1. 防止城市道路、桥梁、隧道涵洞、护坡挡墙因暴雨洪水导致垮塌;2. 防止高温酷暑天气导致市政结构设施变形、运行不安全不健康;3. 防止城市照明、户外广告设施因线路故障、老化和雷电引发漏电、火灾;

4. 防止城市园林树木因高温雷电导致火灾;

5. 防止城区化粪池因暴雨洪水倒灌导致污物外泄;

6. 防止高温汛期城市供水水质不达标、调水不及时;

7. 防止暴雨洪水导致生活垃圾处理场和转运站、建筑垃圾填埋场等环卫设施受损;

8. 防止暴雨大风天气导致城市行道树倒伏、折断后现场处置不及时、不到位;

9. 防止暴雨大风天气导致照明灯饰、大型户外广告倒塌倾覆;

10.防止高温汛期城市管理领域生产一线作业人员伤亡和中暑。

洪涝灾害

五类风险

1. 城市低洼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内涝风险;

2. 沿江沿河城市供水取水设备因洪水损毁风险;

3. 城市供水原水浊度升高净化处理难度加大导致短时局部供水欠压甚至停供风险;

4. 沿江沿河建设施工设备、水上船舶或大型漂浮物随洪水冲撞跨江大桥桥墩风险;

5. 沿江沿河城市照明管线及灯饰设施遭洪水淹没损坏风险。

三、对策建议

(一)严格落实责任。汛期是全年灾害防治的攻坚阶段,各单位要深刻汲取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材,逐项对照反思,切实做好查漏补缺改进工作,不断提升应对极端天气和重大灾害风险的防御能力。要压实各级责任,严格落实党政领导、部门监管、企业单位主体责任,落实汛期党政领导“双值班”、“四级分片包干责任制”、层层“叫应”等制度。

(二)加强隐患排查。各单位要充分运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查阶段成果和汛前巡查排查结果,针对重点区域、重点隐患,严格落实“日周月”隐患排查制度和汛前汛中汛后、雨前雨中雨后巡查排查核查制度。要抓住防洪薄弱点、地灾隐患点、城镇低洼区、火灾易发区、在建工程、危旧房屋、旅游景区、学校等重点部位,按照“分级管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制定针对性措施,做好风险隐患的实时监测、动态管理和先期处置,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风险。

(三)统筹会商调度。各单位要继续强化与相关行业部门的协作,按照“1+7+N”会商研判制度要求,有序组织开展汛期各阶段趋势分析,重点抓好各灾害性天气过程的临灾会商,开展针对性应急部署和调度。

(四)强化预警响应。气象、水利、规划自然资源、林业、农业等重点行业部门要加强监测预警;县级各行业部门要按照县“14指”既定汛期信息日报告工作要求,及时通报本行业监测预警信息及灾害防治工作情况。各单位要强化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县减灾办要按照“一行业一措施、一乡镇一方案”要求,加快推进全县行业、乡镇预警规范化体系和智能发布系统建设,利用汛期开展实战检验,重点督促落实极端天气条件下停学、停工、停业、停运、停游、停航等“熔断”措施。

(五)做好应急准备。各行业部门要依托本行业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加强突发灾害的先期处置,全面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洪薄弱点等重点区域的避险演练。有关部门要强化本行业救援队伍值班备勤、装备物资准备和队伍指挥调度部署工作,强化行业联动以及与邻近区县的联动协作;要根据灾害预报预警落区,针对重点地区、灾害防治薄弱区、高风险区提前布防、抵近驻守;一旦发生灾情,要第一时间组织有效救援,及时高效报送信息,准确统计灾情,做好救灾和善后工作,保障受灾群众“五有”。

(六)开展社会宣教。要通过网络全面培训、视频专题培训、组织现场培训等方式,针对换届、人员变动调整实际,系统开展针对性业务培训。要结合“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以社区、学校、医院、机关企事业单位、厂矿企业、施工工地、大型综合体等为重点,持续推进防灾减灾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要面向社会公众,围绕洪涝、大风雷电冰雹、地震地灾、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开展灾害风险基本知识和防范应对技能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暴雨、大风、雷电、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的风险识别和预警响应等内容的宣传普及,切实提高公众主动、科学避灾避险的意识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