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党建 强产业 兴旅游
青龙镇推动美丽乡村示范镇建设成效显著
/ 6
青龙镇党政班子和村级班子合影。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青龙乡村美,好在镇政府。”青龙镇居民们纷纷说道,如今的青龙镇,逐步呈现出产业多元发展、乡村旅游特色鲜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画面。
近年来,青龙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足现状,抓党建、强产业、兴旅游,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矿区”变“景区”的巨大蝶变,辖区生态环境美起来了、百姓生活富裕起来了。
强党建聚合力 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朱支书是一个能干人,以往过了年海坝村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就外出打工,村上的土地长期处于荒置状态,朱支书看到我们村的情况后,就带队到外面进行考察,引进了前胡等中药材种植,让我们村中药材种植户每年至少增收6000元哩。”“朱支书还组建了村级文艺队伍,让我们晚上可以到广场上跳坝坝舞,丰富业余生活。”在海坝村考察推选会上,村上无职党员群众一致推选朱怀明继续担任海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候选人。
2021年,海坝村在支书朱怀明的带领下,以党建统揽全局,从村内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形成了以中药材为主、种养殖为辅的产业布局,村内建设有中药材初加工厂1家、种植中药材200余亩、蚕桑300余亩,建设塑胶文化广场1处、组建文艺队伍1支,不断发挥党建“领头羊”作用,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源。
据了解,2021年3月起,青龙镇村(社区)两委换届正式拉开序幕,镇级换届指导组下沉考察村(社区)两委候选人、指导换届选举工作,12个村(社区)两委换届如期高质量完成,均实现支书主任“一肩挑”,不断增强合力,村(社区)干部拧成一根绳,劲往一处使,高质量高标准推动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工作。
强产业聚动能 绘就村富民享新画卷
2012年,发祥村被确定为深度贫困村,村内因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土地资源较少,仅种植传统农作物,大多数群众收入低、生活困难。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本着“不等不靠不要”的工作态度,秉持“强产业出特色”的产业发展总基调,不断夯实村内产业发展格局,推动群众增收致富。
2020年,全村种植密植桑园800亩,养蚕户137户,年产茧600张28800公斤,年销售额达92.16万元。
2021年,青龙镇持续推动蚕桑发展,努力打造蚕桑产业2.0升级版,引进蚕桑龙头企业祥飞公司,以“龙头带动+政策扶持+专家指导”发展模式,建成发祥村智能化蚕房3个、家庭蚕房137个。
走进发祥村智能化蚕房,耳边传来沙沙作响的声音,一条条蚕宝宝躺在蚕架上懒洋洋的吃着桑叶。“智能化蚕房建成后,以前一个人一季最多养殖10张蚕,现在我一个人一季养殖了80张,极大解决了人力成本。”现场负责人说道,现在养蚕也由以往种桑采桑、养蚕完整产业链养殖逐步转变为种桑采桑、养蚕分离模式养殖,群众也可把自家多余的桑叶卖到智能化蚕房,增加蚕农收入。
近年来,青龙镇集中连片打造上庄村、发祥村等4个蚕桑产业示范村,全镇共有蚕桑2.3万亩,年养蚕达9000张,年预计创造收益350万元,持续唱响“人均两亩桑、脱贫奔小康”产业发展主旋律。
强旅游聚资源 “矿区”变“景区”
青龙镇辖区矿产资源丰富,地势险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四川省属一磺厂、三磺厂建厂于大窝社区,由于当时采矿炼矿技术水平较差,外加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两厂均采取“有水快流”的断崖式采矿方式,辖区群众的生活得到了短暂改善,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出现“山挖垮、路挖断、水挖停、房挖倒”的窘迫局面。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一磺厂退出历史舞台、三磺厂迁至万州,百姓一度陷入“创收无门路、生活无保障”的现状。
2017年初,大窝社区向外出创业人士发出“返乡创业,村美民富”的邀请。临近春节,大窝社区20余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受邀参加座谈会。会上,面对大窝社区老矿区落魄的现状,大伙集思广益,共谋大窝社区美好未来。“我在沿海城市打工多年,当地环境优美,每逢放长假,我们都会组织几家人到附近的农家乐玩玩,我觉得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磺厂传统工业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罗良顺的提议让大家眼前一亮。“现在城里人都讲究一个修身养性,喜欢到山里游玩、呼吸新鲜空气,我也建议打造乡村旅游。”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谭太刚也提议道。
“我们这儿放眼望去寸草不生、一片荒芜,玩什么?”“我们这是有名的大‘矿区’,树都没得还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质疑。
“好,就发展乡村旅游,没有树我们就种树,没有草我们就种草。”经过多方考察后,青龙镇党委、政府最终决定修复生态环境。
在奉节县政府的支持下,青龙镇党委、政府一方面通过引种柏树、落叶松等乔木树种,对荒山进行增植补绿,几年间,先后改造荒山4000余亩,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90%。
同时,采取“公司+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形成一整套乡村旅游发展方案,农户以土地入股,社区负责监督,公司进行运作,年底再按比例进行分红,这一模式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使村民长远受益。
随着生态建设红利的不断释放和乡村振兴的大力推进,社区先后发展高山冷水鱼100余万尾、脆李1700余亩,收益达300余万元;先后建成爱情堡极限体验区、望月湖自然观光区、海豚湾休闲游憩区;乡村农庄、农家乐等14家旅游接待点也陆续兴起,成为了吸引游客休闲、纳凉、采摘、品尝农家菜的旅游景区。
大窝社区从“矿区”变“景区”,2017年,大窝社区成功创建为国家2A级景区、2020年12月成功升创为国家4A级景区。如今的大窝社区,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跑出了转型发展加速度,逐步呈现出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完美画卷。
“2022年,青龙镇将按照‘1239’发展思路,紧扣‘青山绿水、龙凤呈现’品牌定位,聚焦‘党建统揽、蚕果富民,旅游兴镇,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示范镇’工作目标,不断推动文旅农高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提速发展。”青龙镇党委书记杨毅表示。